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不足与完善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安全意识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以期高校实验室能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意识;管理体制 大学校园里,大部分的科研活动和一部分的教学工作都是在高校实验室里开展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关系到广阔师生的人身安全和高精密仪器等国家财产的安全,至关重要[1]。在世界范围内,仍然会不时发生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这大多是师生在实验过程中不遵守实验室安全法律规范、实验设备老化等引起的[2,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财政投入与日俱增,各大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实验室规模和进入实验室工作与学习的师生数量也不断增大[4]。然而,随着实验室人员和仪器的增多,实验室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加上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尽完善,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时有发生,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各高校应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本文结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笔者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留学时的实验室工作经历,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目前,各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分看重科研成果,而忽视实验室管理,尤其是实验室安全问题,认为对安全管理的投入没有回报,甚至有些师生认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例行安全检查干扰了他们的科研活动。这种现象具体体现在:实验室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实验室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存有侥幸心理;高校中部分专门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素养较差,发生事故时应急反应能力不足;实验室安全检查流于形式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各高校开展了大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开始参加到高校老师的科研项目中,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不同于讨论生,本科生们本身有较重的课业压力,往往是在课余时间(中午、夜间、周末等)进入实验室,这对于实验室老师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扰。而且,很多本科生在大三之前就进入实验室,可能还没有受过任何实验课程的教育,连基本的操作常识都不懂,又不像讨论生那样有同师门的师兄师姐辅导,在实验过程中往往错误百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高校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