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进展,德育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人际关系的协调以及学生社会角色的塑造等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受到高校老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探究了当前高校进行德育教育创新的途径,希望能够为德育教学教学质量的强化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学;高等教育;德育教育;创新 心理学简单的说就是讨论人类心理现象以及心理现象发生进展规律的学科。高校实施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为学生未来全面进展制造条件。心理学教学的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符合高校德育教育的进展需求,因此借鉴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够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进展,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进展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对德育教育加以创新的途径,希望能够为高校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1 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奠定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基础 在高校德育教育实践中,由于道德的内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道德主体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进行道德内化的核心内容[1]。所以新时期对高校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掌握自身基本心理状况,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调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进展。 2 以心理咨询为依托,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2.1 实施心理普查,对学生心理加以调试 在学生正式进入到高校后,思想政治老师可以适当对新生实施心理普查,结合实际情况创建一定的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后期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素养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以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同时,老师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向学生反馈,在对学生实施全面心理辅导的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正视自身心理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学习和德育教育学习,提升心理素养,获得健康成长[2]。 2.2 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实施专业的德育教育培训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德育老师自身执教能力和综合素养偏低,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