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分析 1 高校贫困生的特征及现状 1.1 生活节约俭朴,但自立自强 高校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家庭的经济困难使他们缺乏生活来源,经济上的紧张使贫困学生在生活上大多比较节约俭朴,他们把有限的费用用在了解决温饱方面,无力承担高昂的其他费用。但是生活的困窘使他们自强自立,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劳踏实的美德。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他们希望在贫瘠的物质环境中做精神的富裕者,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因此他们大都自强自立、励志求学,有着远大的志向理想和良好的自律自控能力。 1.2 学习基础薄弱,但踏实勤奋 艰苦的成长环境,匮乏的教育资源,往往使贫困学生过于重视应试因而知识面较窄,进入大学之后突出表现在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其他学生,使得贫困学生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一大截,学业上的优势也荡然无存。但是贫困学生往往上进心强,他们普遍具有跳出农门的强烈要求和忧患意识,学习动机更为强烈、持久,学习更加勤奋踏实。 1.3 心理脆弱敏感,精神负担沉重 贫困学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在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虽然大多数贫困生有着意志坚强、生活独立、踏实勤奋等优势,但他们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在周围环境的对比下,贫困学生往往自觉低人一等,因此他们自我定位较低,易于自我否定和自卑失落。强烈的不自信导致他们与人交往时顾虑较多,不善言辞,行为拘谨,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紧张。 1.4 社会资源匮乏,综合素养欠佳 贫困生由于成长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在英语、计算机、学科技能及课外文艺活动或竞赛中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而在更加注重综合素养、不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大学里,贫困学生很可能因为失去成绩优势而在新的环境中只能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另一方面,相对于环境优越的学生而言,高校贫困学生普遍缺乏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资源优势,他们往往处在信息不对称的不利条件下,容易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没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去拓展自身素养。 2 建立多位一体的贫困生教育管理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贫困生的特征及现状分析,要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确保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建立经济资助、精神帮扶、学习帮助、素养拓展和人文关怀多位一体的贫困生教育管理体系。 2.1 以经济资助为基础,解决后顾之忧 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建立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