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师德论文 一、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科研量化指标逐渐成为衡量老师行业水平的标杆,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老师的学术水平,但并不能作为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近年,绝大多数高校依据学术文章发表级别和数量、科研项目来评定职称,导致高校老师盲目于发文章、投机申请科研项目而忽略学生教学的怪圈之中。对教案、学生课堂教学环节表现出敷衍了事、学术浮躁现象。部分老师疏于教学而专注于学历的考取和攻读,重视了未来工作地位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教学和学生思想导师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术不良之风也随之出现。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主观问题也有社会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猛进展导致老师个人价值观出现转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民带来了丰硕的物质享受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市场经济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用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也接踵而至。这种消极因素强烈冲击着高校老师行业。某些老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出现了个人价值观的转型。造成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有多种因素,教育制度方面存在问题,老师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校老师管理体制不完善,考评机制出现偏颇 首先,高校管理制度由过去只重教学到现在重科研的转变,使得高校老师科研管理指标化。特别是高校对于老师职称晋升制度的体制并不完善,单纯依靠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进行评定,对教学授课效果和德育素养培育的考虑比重大幅降低。其次,高校师德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现有考核标准过于泛泛,缺少科学合理的老师教学效果考量标准,仅从表面下功夫忽视了内在的核心体系建立。第三,当前实行的考评机制“一言堂”现象较突显,在民主评议方面仍需加强。单方面强调老师科研水平、学历、毕业院校等级,更有甚者仅凭借主管部门领导意见,对学院老师的意见、学生评价等没有划入考评机制中来。这种缺乏民主、监督的体制也是出现师德失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老师岗位培训形式化,师德培训走过场 要想培育优秀人才首先培育者自身就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所谓“律人先律己”。当前,各高校以及专门的培训班对师德的概念界定、类别划分以及内容细化都是出于表面的、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内化成为老师的个人意志,缺乏内省自律机制。其次,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注重学生思政工作,忽视老师的政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