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老师企业实践机制讨论 一、“双师型”的内涵 20 世纪 90 年代初,针对职业教育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育等问题,职业教育界逐步提出了“双师型”老师的概念。教育部 2024 年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明确规定:合格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中“双师型”老师的比例要达到 50%以上,优秀院校要达到 70%以上。据此,很多高职院校把“双师型”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所有的专业老师都面临着“被双师”的情形[2]。然而,即使有的学校“双师型”老师的比例高达 90%,其教学质量依旧难以获得质的提升。显然,目前的“双师型”老师队伍建设并没有达到顶层设计者的预期效果。尽管理论、政策层面都强调“双师型”老师要真正具备“双师”素养,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双师型”内涵建设却面临着实践性困境,甚至导致有的高职院校为达标而编造数据。因此,“双师型”老师队伍建设大多已流于形式[3]。关于“双师型”内涵的文字表述,笔者归纳为以下两类。一是“双证书”=“双师”,即认为拥有“老师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老师就是“双师型”老师。实际上,这两种证书只要经过适当的培训就可以取得,这只是基本的入门条件。职业资格证书的落脚点是“资格”而非“资历”,更不能直接等同于“能力”。同时,假如只是一味强调证书的重要性,易误导老师为拿证而考证,进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育,提升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二是“老师(讲师)”+“技术人员(工程师)”=“双师”,典型代表有“双职称”说、“双能”说和“双来源”说等。“双职称”说认为老师既有“高校讲师职称”和技术工人系列的“工程师职称”;“双能”说则认为必须具备老师和技师(工程师)双重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双来源”说则是对整个学校的师资结构而言,由学校“理论型”专职老师和部分从企业聘任的“技能型”兼职老师构成“双师型”老师队伍。以上几种说法,要么过于单一,以“证”取人,以“资格”认人;要么难以界定,靠着“师”一级职称也无法考量其“双师”能力。对于老师个人而言,要同时成为理论教学的专家和实践技能的行家的确太困难了,甚至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从理论上分析,“双师型”的提法更多偏重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而不单单是指老师个体。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从构成上讲,既要有一批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老师教授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老师指导训练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