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改中基础会计教学项目化探讨 摘要: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专业素养的培育以及最终的就业前景。当前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无法满足专业会计人才培育的需求。本文基于当前传统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高职课改中基础会计教学项目化的课程设计,并对其成效提出质疑,对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进行剖析。 关键词:高职课改;基础会计教学;质疑 职业教育的开展在我国起步较晚,全国各职高大多办校时间不过十几年,校园文化底蕴淡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多模仿普通大学,但师资力量以及生源质量相较普通大学都要相对薄弱。职高的现实特点使得教学呈现出老师教非所教,学生学非所学的不良教育局面,职高课改势在必行。职高课改均以重实践多于理论为指导,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大力开展。其中教学项目化被广泛采纳,该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上效果显著,但是否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开展,推动过程中是否可实行一刀切政策,这均值得思考与质疑。 一、传统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不足 1.高职会计教学理念滞后,与社会需求脱节 基础会计教学是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当前社会经济高速进展,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单单的局限于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即可,制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较好的决策能力都是当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必备素养。而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中则忽视了综合素养的培育环节,反应到基础会计的教学中即忽略了对信息来源及过程的分解,忽略了对数据信息发生突变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育,这种滞后的教学理念与社会需求相悖,与社会脱节,不利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育。 2.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定位模糊,学生重视度较低 基础会计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人才的培育过程中起到技能基础支撑作用,其课程设置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当前基础会计课程设计重点倾向于通过会计语言描述经济业务,忽略了根本的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掌握不完善。此外,基础会计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在后续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中仍旧会反复出现,这样以来造成了学生对于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定位模糊,重视程度欠缺,教育成效不佳。 3.高职基础会计课程设置忽略实践,过程体验性较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当前高职院校下意识的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训项目。基础会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