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大学生如何学有所用 尊敬的党组织: 现在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参加过招聘会。有了亲身经历之后,我更加的感慨万千。每一场校园招聘会上,依旧有潮涌一般的人群,从中人们不难感觉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所以今日的思想汇报我想就这个问题和党组织沟通一下我思考的结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xx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10 万,加上往年未就业者,将有超过 700 万毕业生就业;而今年需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达 2400 万人;假如 gdp 实现增长 8%的目标,只能解决 900 万人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有针对性出台七个方面的政策举措。国务院专题部署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肩头传递着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上千万家庭的重托。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自食其力,不仅关乎这些大学生的生存进展,更关乎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众多,既有“结构性困难”——比如,到基层的少,也有一些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适销对路”;还有当下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造成岗位需求减少等。先说“结构性困难”。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地区(主要是偏远地区)没有大学生去工作。再说高校培育和专业设置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有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方面的因素,但与此同时,高校培育方式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也难辞其咎。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通病。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没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进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学科设置。 眼下,当务之急,各级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重视起来,要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其工作考核体系中去,这样才能真正把大学生放在就业工作的第一位。此次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国七条”,含金量甚高。这些措施的落实,无一不依赖各级政府出台详细的细则和配套措施。外面工作不好找,不少大学生回到原籍。对这部分学生,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多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培训,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尤其是做好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援助和安置,加大经济上的扶持力度,给这些大学生更多的“出口”。 从长远来说,高校应把大学生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把学生就业率作为考评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行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