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熊和小矮人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排序》,围绕“小熊和小矮人”的故事展开,详细内容涉及第一章《认识高矮》和第三章《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高矮的概念,并能用高矮来描述物体。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排序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用高矮来描述物体并进行排序。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排序的能力。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小熊和小矮人的玩具、故事书、高矮不同的瓶子。2.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小熊和小矮人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高矮差异,激发幼儿对高矮概念的兴趣。2.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小熊和小矮人的玩具,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高矮。(2)引导幼儿用“高”和“矮”来描述玩具,并进行排序。3.随堂练习(10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高矮不同的瓶子。(2)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瓶子的高矮,然后进行排序。(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4.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故事小熊和小矮人2.高矮排序:小熊:矮小矮人:高3.作业提示:画出自己喜欢的小熊和小矮人,并用高矮来描述它们。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画出小熊和小矮人,并用高矮来描述它们。答案示例:小熊:矮,小矮人:高2.附加题目:找一找家里高矮不同的物品,进行排序。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高矮概念的理解和排序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2.拓展延伸:(1)在家庭中,家长可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高矮差异,并进行描述和排序。(2)在下一节课中,教师可引入其他属性(如长短、大小等)进行比较和排序,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实践情景引入2.例题讲解3.教学难点与重点4.板书设计5.作业设计6.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关注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在“小熊和小矮人”的故事中,教师应着重描绘故事中角色的高矮特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高矮的概念。补充说明:1.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使幼儿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情境中。2.在故事中穿插提问,如:“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熊和小矮人谁更高呢?”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表达。二、例题讲解例题讲解是帮助幼儿掌握高矮概念和排序方法的核心环节。教师应通过具体的教具展示和引导,让幼儿能够理解和运用高矮描述物体。补充说明:1.教师在展示教具时,要有意识地强调高矮特征,让幼儿能够清楚地看到并描述。2.在引导幼儿进行排序时,可适当给予提示,如:“我们可以先比较小熊和小矮人的身高,然后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补充说明:1.在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比较,鼓励他们自主发现高矮特点。2.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教师可设置不同难度的排序任务,以满足个体差异。四、板书设计补充说明:1.板书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高矮排序这一核心知识点。2.板书布局要合理,使幼儿能够直观地看到高矮排序的过程。五、作业设计补充说明:1.作业题目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让幼儿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答案示例要详细,以便家长辅导幼儿完成作业。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补充说明:1.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2.拓展延伸活动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使家庭成为幼儿学习的第二课堂。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一、语言语调1.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2.语调要有起伏,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戏剧性。二、时间分配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确保充分激发幼儿兴趣。2.例题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高矮概念和排序方法。3.随堂练习:10分钟,给予幼儿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三、课堂提问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