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一、概述 “常见的动物”是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观察生物”的第二节内容,所以此教学设计教案仅适用于浙教版初中一年级《科学》的教学。此节内容需要 2 个课时,主要讲述常见动物的分类及其不同类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方式。 二、前期分析 1。 学习者分析 (1) 学习者起点水平 学习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小学的自然课讲到过一些动物,但没有具体讲动物的分类,上节课提到过分类的思想,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生物和非生物,又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所以同学们应该对分类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2) 学习者一般特点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好玩、爱动的年纪,他们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周围的生物充满了好奇心,善于观察,同意动手实践,对新奇事物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现在的孩子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相对更加宠爱,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合作意识等问题。 (3) 学习者学习习惯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阶段,心理活动复杂,思想方面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知识面比较狭隘,缺乏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 2。 学习任务分析 本课内容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全日制普通中学科学初一教材,主要讲述动物的是怎样进行分类的,分别分为哪几类,以及每一个类别的主要特征有什么。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越来越多城市的孩子见到的动物非常少,对有关动物的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专门安排了这一节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真正掌握分类的理念,并把这种思想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 (2)通过思考,能够有条理的理解动物的分类,将其变为一种逻辑推断的依据。 (3)通过对动物的了解,提高保护动物和善待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类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能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 (2) 能够解释分类策略——“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的基本意思。 (3) 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的名称。 (4) 看到动物时,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并依据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举例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能够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深化地理解分类的思想,抓住分类的依据。 (2)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动物的特点,总结动物的特点,有条理的去理解动物分类的依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