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写作教学处于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学生写作话语权的丧失,缺少对文字的深刻感受力以及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操作策略。还学生以话语权,使作文具备个性化的生命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原动力问题。通过立体式阅读,即让阅读主体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指向处于与文字对话状态,使学生获得对文字的深刻的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对“”语言思维过程、语言运用规律的 深度模仿 ,是教学中相对可操作的策略。关键词:写作教学;话语权;立体式阅读;深度模仿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作文新课改最大的成果是把中学作文教学中一些最本质的问题摊在了理论的平台上,它让我们直逼惨淡的作文现状。谁都绕不过去的问题是:学生有效写作的途径在哪里?有没有写作训练的规程,或者说写作训练的规程能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的目标吗?为此,我们在浙江的台州、金华、舟山、杭州等地,对中学生做了或集中或零散的问卷调查。我们把写作中一些有意义的发现由现象上升到理念的高度,由抽象的理念还原为具体的案例操作,由对操作结论的关注转向对阶梯性的演示过程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以下三方面的追问与思考。一、还学生以话语权:制约理论空洞的良药“”学生的 失语 ,或者说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从本质意义上讲,写作其实是一种自发的交际行为,是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天性需要。但在过去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学生(人)的这种天性往往很早就被剥夺。有些地方,从学生知道作文是语文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时起,作文就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分裂。在应试体制下,“”作文的 器用 被反复强化。可以说,许多学生都是在天性之外痛苦地耕作着这块贫瘠的作“文田地。杜威先生说得好: 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填鸭般地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目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这种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 2学生话语权问题,是一个教学机制的转换问题。理论固然具有指导的价值,但理论的规定性越多,实践的自由度就越小。对写作这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理论的使用是基于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自主话语权的确立,就是主体性的确立。而主体性一旦确立,那些无用的理论废话和过时的道德说教自然会被束之高阁,人的最本真的心灵需要和生活需要就会自动走向前台,人的写作的源本天性就会得以正常地显现和发挥。这时候,也是合宜有用的写作理论发挥其最大功用的时候。二、立体感受文字:架起写作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