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中学生演讲稿模板锦集 3篇.docx 对丘吉尔(1874-1965)生平颇有讨论的资深记者、赫德逊学社讨论员、作家,现任剑桥大学丘吉尔书院教授(Reader)的薛达·史德莎女士,去年底出版《和丘吉尔晋餐——在餐桌上制订政策》(Dinner with Churchill:Policy-Making at the Dinner Table)一书。在香港人的认知中,Dinner 是指晚餐(英国无产阶级则是午饭),但以多数英人的习惯是主餐,因此严格来说此字应无午餐晚餐之分。事实上,本书所说,除午晚餐还包括早餐。丘吉尔是二战英雄,且被西方民调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领袖,往来都是在政经事务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共食无白丁”(书后附有“食客”名单,二战前后西方政坛重要人物尽在其中),他设宴请客或他作为客人,在餐桌上与“食友”非官式地洽商世界大事,是很自然的。本书因此恰如其分地加了那个副题。在餐桌上于觥筹交错及杯盘狼藉间高谈阔论,又可增进“私交”,有利达成共识的气氛。 “雪茄不熄” 作者的笔调颇为随意,结构也很松散,对二战期间很多重大决策(据说丘翁在宴会上最大的成就是说服美国采纳“欧洲优先”〔即开辟欧洲战场遏阻德国侵欧〕的策略),只有浮光掠影地提及,而无什么耐人寻味的内幕。对笔者来说,本书第二部分谈书主的烟酒食,较有读趣。 现在人家想起丘翁,很少不联想到雪茄,以他雪茄不离手尤其是竖起中食二指的 V 形手势夹雪茄的形象,早已深化民间。丘翁读书不成(中学未毕业便入皇家陆军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当记者,被《每日画报》派往古巴采访脱离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时,才二十一岁。是年他第一次品尝“古巴雪茄”,一吸上瘾,“自此之后,对丘吉尔来说,雪茄与古巴是同义词!” 丘吉尔幼承庭训,和乃父兰道夫勋爵一样,很年轻时便有烟瘾(在军校时,一盒一盒的香烟由他父亲供应)。但去过古巴之后,他对雪茄情有独钟,不惜违反父意,戒烟改抽雪茄。1900 年,丘吉尔的母亲在当年伦敦最出名、现在仍生意兴隆的烟草店 J.J. FOX,替丘吉尔开了户口,很快丘吉尔便成为其最佳客户。丘翁去世后,该店设立专柜,名为 FOX Churchill Museum,展出若干丘翁邮购雪茄和供她母亲享用的“土耳其‘金嘴’(gold-tipped)手卷香烟”的“购货单”,当然还摆放了不少丘翁钟爱的雪茄、保存的抽雪茄的用具…… 关于丘吉尔与雪茄的许多“趣事”,笔者不想多写,因为这与任何有雪茄瘾的人大致相同,并没什么特别。以笔者之见,值得一写的事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