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关键词】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提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显然,历史思维品质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局部,优化历史思维品质是开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必定要求。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汉林先生所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是历史思维”“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历史思维有其独特性,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与思考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历史学科教学不能只是在传授和考试训练方面做文章,而是更应该在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上下多下功夫。“思维的发生和开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所谓思维品质,指的是“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等。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当中最根底、最关键的一个,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客观存在……我们对它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史料的分析、印证和合理的推论上,这种分析、推论都必须是建立在实证的根底上”。要开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就必须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那么与史料实证素养最直接相关的思维品质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思维的批判性,即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真推敲的证据”“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做出明确的推断”。历史的思维应该是批判性的,也就是说历史结论的得出应该经得起推敲,必须讲求证据,要靠史料来说话。因此,在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最根本的历史思维品质应该是这样的:历史材料→提取信息→推敲推断→历史结论。基于日常的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从而开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养成论从史出习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要让学生树立起“史料实证”的意识,老师首先要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用材料说话”,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以逐步养成严谨的实证意识,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作为学生学和老师教的一种工具,历史教科书是“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即便是教科书中的一些历史表达,只要利用得好,我们也完全可以用来培育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关键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