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太阳这个春节,电影《流浪地球》火了。当然,正如刘慈欣的诸多作品长期热议不断一样,《流浪地球》的火爆,不仅体现在电影票房层面,也体现在它所引爆的激烈争议上,各种各样的争论和观点交锋甚至比电影本身还喧闹。其中几乎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古老问题“科幻姓科还是姓文”,毫不意外地吸引了极为密集的“火力”。坚持“科幻应该首先尊重科学”的一方,列出了《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大量技术错误和常识问题(并不都是小说原著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先被列出的一条,就是整个故事得以发生的基础——太阳氦闪。没错,严格来说,这个故事其实根本不应该发生。在现代天体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中,氦闪作为一种极为激烈而短促的氦-碳聚变过程,确实会发生在那些拥有 0.5-2.0 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的“生命进程”中(换言之,太阳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与《流浪地球》原著中描写的不同,在主序阶段(也就是一颗恒星的光度和温度处于那条横跨赫-罗图的左上角到右下角的“主星序”时),氦闪是不可能发生的——原因无他,在这一阶段,恒星的主要核聚变活动是由四个氢离子(质子)结合成一个氦离子的氢聚变过程,而氦的聚变要等到恒星脱离主序阶段、开始膨胀为红巨星的时候了:随着主序星核心部分的氢燃料反应殆尽,恒星的压力-引力平衡会出现短暂的失衡,大量外部物质被引力拽向星体内侧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高温,最终达到氦反应点火的临界点(当然,质量太小的红矮星无法做到这一点,会直接演化为白矮星),在此之后,大量氦原子核会在短临时间内聚变成碳同位素,并产生强大的能量,推动恒星迅速膨胀。不过,考虑到太阳核心中的氢燃料数量,四平八稳的氢聚变还会持续个几十亿年,因此人类文明基本没有任何希望在“有生之年”见到这一幕。哦,对了,还有一种氦闪现象(通常又称为 Ia 型超新星)会发生于更加苛刻的条件下:假如在一个双星或者多星系统中,同时存在一颗已经结束了氦-碳聚变反应、却又没有足够的质量与温度开始碳-氧聚变反应,只能靠着“吃老本”继续发光发热的白矮星,以及一颗质量够大、与前者的距离也足够近的巨星或者超巨星的话,前者的引力将会逐步将后者稀薄的外围物质抽向自己,最终形成一个由酷热氢、氦等离子体形成的吸积盘。而在从“同伴”那里“盗取”了足够多的物质之后,白矮星同样也会短暂地爆发氦闪。不过,考虑到太阳压根儿就没有伴星(顺带一提,传说中被个别天文学家认为可能存在的“复仇女神”星,其存在就算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