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随着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矛盾日渐凸显,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的矛盾也越发突出,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既忽视作为个体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制造能力。于是,在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高中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我校老师苦于短时间内难以构建适应新课程学生进展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为课堂上学习内容多、练习时间少,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而苦恼。基于以上原因,我校在第二学段模块考试结束后,对高一师生进行了有效教学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高一年级 462 名学生、32 名任课老师,对师生问卷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找出了课堂无效或低效的根本原因,针对课堂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学校决定深化讨论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一、影响目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1.学校新课程教学管理规程还不够完善面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我校虽然积极应对并努力探究进行教学管理规程的重建工作,但构建的规程还未有效的运行,具体的部门职能还不够分明,行政领导转向课程领导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影响了学校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2.校本研修缺乏实效性目前,校本研修中全体老师对教科研要解决现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服务于老师专业化进展、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的价值观念需要进一步端正;学校领导也需要重新思考对教科研工作的领导、组织及管理,比如,需要加强“扁平化”学术组织建设,需要加强教科研过程性指导,向老师提供讨论方法、讨论方向的指导;全体教职员工在“三种意识”(即讨论中注重问题意识、过程意识、成果意识)和“三种问题”(即理论与实践脱节、个体与整体分离、起点与重点错位)的意识确立上亟待加强,校本研修的实效性还比较低下,校本研修还没能完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3.老师缺乏学科素养目前,我校大多数是年轻老师,学科知识虽然丰富,但应用能力还比较差,教材内容还不够熟悉,不能把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课堂,还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在课堂上不敢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课堂上萌发出的思维火花很快就被老师泯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课堂上懒于思考,致使老师唱独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