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版《资治通鉴》引发白话今译之争等据千龙网报道:近日,饱受争议的柏杨和他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第 1 辑《秦风汉雨》4 册出现在各大书业网站和书店。此后还将每 20天推出 1 辑,一共出版 9 辑,共 36 册。该书一上市,再次引发了关于古籍白话今译得失的激烈争议。支持者认为,这种通俗易懂阅读古籍的方式有助于大多数人了解历史和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但同时反对者也认为读古籍应该用注释,而不能翻译。至于专有名词,注释就能解决问题,而且信息量更大。或许,现在的当务之急,已经不是讨论古籍翻译是否合法合理,因为这已经是事实和大势所趋,重要的是应该尽快建立高水平古文今译的翻译队伍。现在精于古籍的学者大多不屑或无暇做白话翻译工作,而市场需要又催化大量的粗糙翻译,这才真正令人堪忧。连环画如今无人画地铁书店:路在何方?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出版和渠道之争由来已久,作为“第三渠道”之一的地铁书店经过一段时期的进展,一批地铁书店消逝了,幸存者和想要进入者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和探究。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过去,地铁的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因为高于其他交通工具,以地铁为日常交通工具的主要是收入不低、喜爱学习和思考、懂得时尚和品位的一类人,而现在乘坐地铁的人群更加广泛,特定的人群比例较低。在开地铁书店前必须做大量市场调查,掌握包括客流量、读者分层等多方面数据,不可盲目求全求大,同时要选择品种定位,形成地铁书店独有的风格。创作出版陷低谷儿童文学“纯真年代”没了?据新华网报道:为了纪念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一代宗师陈伯吹先生诞辰100 周年,上海书展进行“陈伯吹儿童文学桂冠书系”首发会,就上海“昔日儿童文学重镇缘何风光不再”这一议题展开讨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一方说,儿童文学遭遇的寒流实际上是这个时代阅读倾向变化的反映。儿童文学从过去的成人写儿童读,向童写童读——青少年写自己的生活给同龄人看转型。一些青少年作家的作品尽管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但在内涵和文学品质上常常存在比较粗糙的缺陷。王一方将其定义为消费的儿童文学。而网络媒介的兴起,则大大削弱了传统纸媒作为发布平台的功能。传统纸媒的意义,现在更多地体现在使作品获得评价、认可的层面。而现在这样的评价功能,也在趋于偶像化。阅读和创作倾向的多元化,使得儿童文学的“纯真年代”渐行渐远。出版社涉足电子书出版:当配角还是唱主角?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