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发现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发现,发现并不只限于寻求那种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发现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发现学习的核心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设想,通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发现思维能力。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能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意识。一、预设认知冲突,提出问题中诱导发现动机认知冲突是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认知不平衡时通过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认知平衡的,认知不平衡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产生冲突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摇篮,学生经历着矛盾冲突时的心潮激荡,更有发现问题的强烈动机。在课堂教学中预设认知冲突,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背景,模拟问题发生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预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找矛盾和疑问,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诱导发现动机。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 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2、5 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个内容属于同一个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时,知识的生长点是“2 的倍数的特征”。2 的倍数的特征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确定的,5 的倍数的特征也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确定的,这之间学生凭着原有的认知结构(2 的倍数的特征),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一种联系,实现了对新知(5 的倍数的特征)的同化。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学“3 的倍数的特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说一说下列各数是不是 3 的倍数:3、6、9;(2)判断下列各数是不是 3 的倍数:13、1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