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讨论与宇宙观瑞典科学家林奈是生物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是分类学的创始人。从他收集和整理的分类学材料来看,他应当了解生物是不断地演变的。但他却又信奉上帝制造世界与物种永恒不变的学说,认为分类学的目的与任务是在整理上帝所制造的生物种类,了解上帝制造物种的奥妙。至于科学上的唯心观点会不会阻碍科学的进步,童第周教授的答复是肯定的。从生物学方面来看,历来就有预成论与新生论之争。预成论顾名思义是预先存在的意思,认为生物的生成是预先存在的。例如人是怎么生成的呢?预成论者认为精子就是一个小人,具备一切成人的构造。所谓生长,不过是小人的长大罢了,小人体内还有小人,所以可以代代相传。新生论与预成论相反,认为物体是在进展着的,身体上的结构都是生长期间逐渐进展出来的,并没有预先存在的器官。十七、十八世纪时预成论统治了整个生物界。一七五九年沃尔夫发表了新生论的大作,指出了预成论的谬误。但这一伟大学说,却受到了哈雷唯心学说的轰击,直到五十年以后新生论才得到了生物学界的重视,这使生物学的进展推迟了半个世纪。可见科学的进展同当代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的宇宙观指导着自己的科学实践和科学思想。童第周教授是从事生物科学讨论的学者,他在这本书中提出如何建立正确的生物学理论思想体系的问题。他认为要建立正确的生物学理论思想体系主要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去分析、综合事物的现象,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主要从两方面来阐述如何建立这样的体系:(一)工作方法。由于工作方法范围很广,童教授从三方面谈到如何建立正确的工作方法:(1)批旧:对旧有的理论学说要进行分析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思想概念。这就是宇宙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童教授着重提到了三个问题:(1)动力问题:生物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生命现象在生物体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地表现出来。这一基本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几千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他们以灵魂来解释这一现象,以后又以活力、目的、因果、习惯等名词来代替灵魂。实质上并未说明到底动力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认为矛盾是一切生命现象的动力。恩格斯早就说过:“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矛盾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死亡就到来。”过去的生物学家不了解这一重大的基本原则,所以不能完整地解释生命现象。认清了矛盾是一切生命现象发生和进展的动力,生物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