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迎接联考历史必修三强化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30 小题,共 60 分)1•早期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A.儒学在民间开始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巩固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 70 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维护“大一统”的需要C.道学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4•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C.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D.为学的目的是写出华丽词章5. 古有两人吵架,一个曰“有没有天理!”,另一个驳:“你没有良心!”路过的先生向2身边的学生说:“他们在讲道。”以此可判断先生传递给学生的思想信息是A.道法自然 B.治世不一道 C.兼爱非攻 D.“理”存在的合理性6. 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诗中“易简”和“支离”分别是指A.儒学、佛学 B.理学、心学 C.心学、理学 D.道教、儒学7.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导致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西学传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