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重点讲述了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应使学生确切地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轨道半径等于地球半径时,即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当轨道半径 r 大地球半径时,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变小.在实际教学时,学生常据课本图 6—4 所描述的情况得出离地球表面越高的地方,其运行速度越大的错误结论,对此可向学生说明: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它在各点的速度大小是不同的,在近地点速度最大,以后逐渐就小,在远地点速度最小.虽然公式只适用于描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但是由椭圆轨道上卫星的运行情况,也可以大致印证当 r变大时,v 变小.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 知 道 三 个 宇 宙 速 度 的 含 义 , 会 推 导 第 一 宇 宙 速 度 . 二、能力目标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简述宇宙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明确宇宙将如何演化下去的问 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关于第一宇宙速度和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教学,采用电教法、推导法、归纳法、讲授法等综合教法进行.教学用具 投影片、CAI 课件(牛顿描绘的人造卫星原理图)、有关天体的录像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一、导入新课1.问:在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的落地点相同吗?(它们的落地点不同,速度越大,落地点离山脚越远.因为在同一座高山上抛出,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速度大的水平位移大,所以落地点也较远.) 教师:假设被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物体的运动情形又如何呢? 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模拟. 如果地面上空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它只受重力的作用,那么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物体在空中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且初速度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垂直,那么它将做平抛运动,牛顿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