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观摩课 第二课时 重点: 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2、品味华美的技法 内容: 1、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方,拟人) 2、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 荷塘上的月色 a、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 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别具体抽象) 黑影鬼(黑,不可捉摸) 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 b、灵动的词语: 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 浮升(写出了雾的轻快,还带出了质地) 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 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 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 课外小引: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 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 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 树色烟雾(迷茫、朦胧); 丰姿美好姿态; 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 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 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总结:这就是荷塘的四周,让今晚的荷塘有一个恬静的幕布。 4、朗读课文。 5、总结:文章用三个自然段来写荷塘,荷塘的确是幽僻的,恬淡的,静美的。在这里作者求得了一时宁静,临时得到了洒脱。 6、作业: 1)流连荷塘的过程,又浮想到什么? 2)整理文中的比方句,找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