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精品教案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仔细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难点 ] 阐发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讨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