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辛弃疾词两首》【学习目标】(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习方法提示】比较学习法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 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 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 65 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 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A 级)1、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豪放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 玉簪( zān ) 螺髻 ( jì ) 鲈鱼堪脍( kuài ) 揾英雄泪( wèn )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B 级)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豪放(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B 级)答案: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C 级)答案:上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遥岑远目,献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