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铁肩担道义 第12课 师说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4-语文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铁肩担道义 第12课 师说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4-语文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_第1页
1/2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铁肩担道义 第12课 师说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4-语文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_第2页
2/2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铁肩担道义 第12课 师说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4-语文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_第3页
3/21
第 12 课 师 说本课话题——学无止境一、从课本中积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由此可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二、从历史中积累1.薛谭学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尽技艺,就觉得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为他饯行时,击打着节拍,悲壮地歌唱,歌声使林木振动,使云彩停住。于是薛谭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学习。2.苏洵劝学苏轼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于是,在书屋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洵见后,想把对联撕下来,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就在对联前面各加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见了,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寒窗苦读,终成大家。三、从名言中积累1.学无止境。——荀子2.学而不已,阖棺乃止。——韩婴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4.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一、作者简介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称赞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 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 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 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 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山石》《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二、背景回放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即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铁肩担道义 第12课 师说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4-语文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