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 3《春之声》参考资料1.整体感知《春之声》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回阔别 20 多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这又使他兴奋起来。作品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决定了作品呈放射性的结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呈现出放射性的线条。所有的线条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 1980 年春节前夕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小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最能体现“意识流”手法特点的自由联想。如小说的第二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这些联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者相关。这种自由散漫、跳跃式的联想显然突破了传统小说叙述上在时空方面所受的局限,腾挪自如。2.学法指导意识流小说是 20 世纪初兴起,20~30 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的表现及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春之声》并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努力开掘人物意识领域本身,人物意识在这里更像一面摄取社会生活现象的镜子;也见不到“意识流”小说中那样常见的阴暗绝望、非理性的人物意识,它的人物意识是乐观的,意识流动也明显经过了理性的梳理;再者,小说中的意识流也并不排除情节和叙述者的介入。因此,这篇小说只是借鉴了“意识流”的艺术手法,而非“意识流”小说。第二板块1.文题解读《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的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同时也蕴含着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2.走近作者王蒙:1934 年生于北平,河北南皮人。当代作家。1953 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