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中国地理 专题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学案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中国地理 专题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学案_第1页
1/8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中国地理 专题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学案_第2页
2/8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中国地理 专题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学案_第3页
3/8
2012 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 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教学重点:阐明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及空间进程。了解中国区域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一、中国文化产生的时空环境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界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关于最古老的人类诞生于何处,学术界还没有最终的答案。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把目光投放在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一些学者力主人类起源的亚洲说。比如贾兰坡明确表示,人类起源的中心在东亚南部,并且用一幅人类较直接祖先的腊玛猿化石、早更新世人化石及文化地点的分布图,证明了他的观点。人类原始文化开始于第四纪:关于人类起源,一般认为,冰川作用引起气候变冷,动植物群大量灭绝,森林大量减少,变为苔原或草原,从而迫使人类的树栖祖先下地直立行走。中国文化版图于新石器时代初具雏形: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腊玛古猿是在云南开远发现的,它是腊玛猿的早期类型,距今约 1 200 万年。自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日益明显,南方相对暖湿,森林居多;北方则草原占优势,气候呈干燥的趋势。因此当北方的智人已基本从事狩猎经济活动时,南方古人类的采集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极有可能影响了以后南北方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甚至可能造成了某一个历史时期内南北方文明程度的差距。新石器时代以后,由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抢先进入了文明的门槛。紧接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在自身基础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崛起,自公元前 7 世纪以后,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或汉文化圈的核心区。至秦汉之际,又从这里把文化向岭南、东北及西部地区辐射。二、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中国文化结构(一)人口因子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历史上时有增减。各历史时期人口峰值大都出现在盛期,而人口的锐减或起伏不定往往是由于战乱。在汉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关东(每平方千米百人左右),其中济阴郡达每平方千米 262 人。唐代以后,长江以南地区人口才有较大增长。明代以后,形成南重北轻,东重西轻的人口分布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二)经济因子 就 2 000 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 3 个主要类型。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中国地理 专题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