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一、考纲要求: 1.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因素的概念。 3.非生物因素中阳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和实例。 4.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实例。 6.适应的相对性。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8.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9.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10.生态系统的概念。 11.生态系统的类型。 12.生态系统的成分。 1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7.生态平衡的概念。 18.生态平衡的原理。 19.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20.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2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2.草原的利用和保护。 23.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24.自然保护区。 二、知识结构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通过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习时注意既要弄清楚每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又要注意各种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善于分析在特定的环境中,起决定、主导作用的因素。 2.对于一些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在注重概念实质、例证的基础上,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共生和寄生 竞争和捕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3.在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上的区别后,通过新情景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如:企鹅背面的黑色与深色海水一致——保护色 瓢虫鞘翅的鲜艳色斑——警戒色 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的形态——拟态 4.通过种间关系坐标图、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图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图、能量流动过程图解、物质循环过程图解等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如:分析图 A 和图 B 中,甲、乙两种生物间的正确关系。 图 A 中,甲、乙开始的图像相似,说明生活环境相似。后来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甲生物竞争不过乙生物而数量剧减,甚至全部死亡,乙生物仍然生长正常。此图表示甲和乙是竞争关系。 图 B 中,一种生物个体数量增多或减少时,另一种生物的个体数量随着增多或减少,这表明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是捕食关系。 5.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要注意分析每种生物的成分、代谢类型及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应用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制造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是其它生物生命的源泉,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