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观念下的志愿策略有关新观念下的志愿策略 以往的志愿决策,基于上好学校就有好前程的观念,总是力求不降低批次被录用,也就是说决不浪费分数。于是人们的总体思路就是能上一本,决不上二本,能上本科,决不上专科。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大多数志愿指导者都强调在同一批次中,第一、二志愿与第三平行志愿的学校分布要体现一定的分数级差,同时还要根据以往的录用信息分析第二、第三平行志愿学校有无录用的可能。在这样的志愿决策下,当第一志愿未被录用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能被第二、第三平行志愿中的某个学校录用。从而达到不降低录用批次(也就是不浪费分数)的目标。 但根据学业规划的观念,我们在志愿决策时不应当将分数而应当将专业作为选择学校的第一因素,也就是说先根据专业来选择学校(看哪些学校在所定专业上有优势),然后再用分数继续缩小学校范围。这种升学决策,假如前批次未被录用,那么后批次必定能被录用。在许多持老观念的人看来,这种决策并不高超,因为它原来可以录用到前一批次的其他学校,但因为专业及学校范围的缩小,导致从前一批次落榜。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种方法好像是浪费了分数,但因为专业选择正确,路线选择合理,从而让你赢在了起跑线上,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老观念指导下的升学决策,虽然没有让你浪费分数,但你选择的'专业和学校都不适合于自身的进展,在学校里面学无所成,出来以后难以找到工作!两相对比,哪一个更高超一些呢?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确定批次内的学校排列时,就不一定像以往许多志愿指导者指出的,要有分数的级差,要有地域的优劣等等。我们有了更多的策略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用批次来保底,而不是用学校来保底。并且学生可能录用的最高批次(高考成绩所能达到的最高批次)越高,他决策的自由度越大。从理论上讲,他可以将保底策略放在最后一个批次(专二批次)上。前面的都可以实行一定的稳妥加冒险的策略。 具体是指,我们在志愿决策的前面批次中,也就是学生分数所能达到的最高批次到倒数第二批次(专一批次)之间的所有批次,都可以采纳稳妥加冒险的策略,即第一志愿学校一定要稳妥,选择的专业是自己有兴趣的、擅长的,将来比较容易就业的,选择的学校是录用可能性最大的、在本专业上有优势的、批次也最靠前的学校。第二及第三平行志愿的学校则应当是专业有优势的、有可能被录用的、批次也靠前的学校。假如第一志愿学校失误,而第二、第三平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