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危机意识 一、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实行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实行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进展的有关活动。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一)突发性 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对于是否发生、何时、何地、什么方式爆发、影响程度等都难以准确把握。 (二)复杂性 突发事件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多变性,处置不当很可能就会加大损失,扩大范围,转变为政治事件。突发事件防治组织系统也较复杂,至少包括中央、省市及有关职能部门、社区三个层次。 (三)破坏性 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的损害和间接的损害,还体现在对个人心理造成的恐慌和社会心理造成的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四)持续性 突发事件一旦爆发,都会持续一个过程,表现为埋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持续性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一个突发事件常常导致另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 (五)紧迫性 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的进展非常迅速,需要非程序化的决策,非常态的紧急措施应对,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调动一切资源,及时、有效的应对,以将危害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三、提高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急迫性 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各类突发事件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都超过 20 万,伤残人数超过 200 万,经济损失超过 6000 亿元。我国是世界上突发公共事件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早在 2024 年非典事件的全面爆发中,就已暴露出了我国在城市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主要有应急管理的法律机制不完善、轻防备重救治、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此次事件也推动了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讨论的进一步进展。 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警惕,应未雨绸缪,预防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