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写作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发挥老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制造性;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怎样延伸使用读本,对结题报告写作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是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清楚的教学过程是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翅膀、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老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教学演示的工具,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在语文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正如“标准组”成员巢宗祺先生解释的:“我们信任,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布鲁姆说:“事实应该是清楚的,即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我们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的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是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发现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个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陷入了误区,正如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实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