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读《德川家康》有感近来买了一套《德川家康》,由于之前对这本书的调查,一买到这本书,我就迫切地阅读了起来。打开书本我立刻看到了柏杨先生写的序: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忍耐--《德川家康》序。初看时亦无特别感想,只是觉得挺难得的,因为中国人在内心多少总有一种排斥日本领物的心情,尤其是对于日本的历史!而柏杨先生看来,至少是对德川家康这个人物有肯定的熟悉(我是完全不了解柏杨先生是谁)。但是在看到第七段时,已没了这种感觉,原来也跟那些出于商业目的,哗众取宠的网络小说的序一样。甚至有点好笑,一个连本国历史都不了解的人,还去学习外国历史(虽然日本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与中国历史有莫大的关系)--这是否有点崇洋媚外呢!颇为这本书感到惋惜!第2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一次拿起书本时,看到了书皮上对柏杨先生是这么介绍的:着名史学家、作家!当时我很意外,史学家!?着名!?假的吧!?然后我,立刻在网上找了关于柏杨老先生的资料,也大略的看了一下他的着作。我只能用惊异来形容我当时的感情!柏杨老先生的确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史学家,绝无愧于"着名"二字,但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段有失客观的言论呢?任何一个历史爱好者也应当知道要用历史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物,要结合历史背景去阅读历史人物啊!柏杨老先生在序中是这样写的:德川家康几乎全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科举制度,他写中国汉字、作中国汉诗、吃中国汉药、崇拜朱熹、崇拜朱元璋。问题是,朱熹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朱元璋则是一个愚昧的暴君,德川王朝最终颁布"锁国令",中日两国遂开头共同命运,直到十九世纪,但结果却大大相异。十九世纪几声舰炮,日本解除枷锁后,短短时间,快速成长,而中国在受到更多炮击后,迟迟未能建立一个现代化完整国家。遂有人认为:二次世界大站结束,德川家康的进精神使日本复兴,中国却胜得凄惨,应验了古谚:爬得第3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高、跌得重。缘由之一是中国缺少德川家康这种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缺少把这类英雄人物介绍给国人的文学作品》朱熹,生活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后世的程朱理学奠定者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这样杰出的贡献下,说朱熹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是否太苛刻了呢!假如在这一评语前加一个限定词"政治"--朱熹在政治上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9xwang.Com)这到让人无可厚非!至于朱元璋,说他是一个暴君到是比较中肯的,但说他愚蠢未免太冤了吧!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朱元璋是唯一一个贫民出身的皇帝,在元末这样一个无比动乱的时代里,朱元璋白手起家,以农夫起义的力气发家,借助一切可利用的势力壮大,一步一步的开创了历时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这样一个有着雄图大业的开国帝王愚蠢吗?虽然这位农夫出身的明太主,的确受到其出身背景带给他的不少局限性,而且朱元璋也的确存在着不少暴戾行为,但是这总体上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雄图大略的帝王。"愚蠢"二字用于形容朱元璋实在是太污辱他了!第4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对于"中国缺少德川家康这种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缺少把这类英雄人物介绍给国人的文学作品"这说法,我认为前半句太肯定了,中华六千年的历史有着太多的杰出人物,甚至超过德川家康的亦大有人在。说到隐忍,远的不说就说近的,雍正皇帝的隐忍怕是无人能出其右吧,从一个毫不起眼、"清心寡欲"的二王子,到最终登基他隐忍了四十多年。说到"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说近的邓小平爷爷的"三起三落"不叫人折服吗?对于后半句,这类文学作品可能的确缺乏,但这也涉及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底蕴上,涉及中过六千年的思想进展。就像中国为什么没有消失"武士道"之类的精神?这不是单单文学能解释的问题一样。我不是个史学家,也不是对历史多有讨论,而且我也知道历史事物原来就是众说纷纭的,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历史,但我觉得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