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学完锐角的正切函数后的继续,学习正弦、余弦的过程和学习正切的过程类似,在引出定义后,要求学生自己找出特别角的三角函数值,并通过使用加以记忆和巩固。为以后的三角函数的应用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对三角函的概念从没接触过,特别是直角三角形中角的锐角的变化引起相应边比值的变化感到难理解。但通过上节课正切函数的学习,对探究方式有基本的认识,在这节课上对正弦、余弦函数的探讨有初步的思想准备,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正弦、余弦的定义,会求特别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掌握根据锐角的正弦、余弦值及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其他边长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历正弦、余弦意义的探究过程,培育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弦与余弦的定义及特别角的正弦、余弦值难点正确理解正弦值与余弦值和角的变化规律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让学生学会学习,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兴趣。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正弦、余弦的定义及特别值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记忆三角函数定义,为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打下基础。一起探究,为利用边角关系解决计算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典形例题学习,进行巩固练习,达到能力提高,最后掌握知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5 分钟)出示问题在 1、在 Rt△ACB 中,∠C=900,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 tanA=,tanB=2、tan30°=__tan45°=__tan60°=___说一说用怎样的特别直角三角形计算、记忆这三个特别的三角函数值的方法。回忆、回答老师出示的提问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并用特别的直角三角形计算特别角的三角函数值自主学习(6 分钟))1、看书 107--108 页自学正弦、余弦定义。2、尝试回答(1)SinA=CosA=SinB=__ ,CosB=___(2)正弦、余弦中是用哪两个边的比?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再组内沟通,汇报成果,并归纳总结寻找记忆方法。学生说出来,展示思维过程。通过自学形成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中记忆。为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打下基础锻炼语言叙述能力,暴露学生学习的问题一起探究(10 分钟)给出 30°、45°、60°角的直角三角形,探究它们的正弦值、余弦值分别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计算,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