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高原现象的突破在高三补习班的历史复习备考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学习情况: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和框架,大体能应付考试之后,要想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就会感到身心疲劳,学习效率明显降低,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学生尽管认真复习,勤做练习,但收效甚微,于是产生了情绪急噪、沮丧、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恐惧的情绪。有的学生会误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是学习历史的材料,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其实这些都是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如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半途而废。1、历史学习“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一、考试认知随着 3+X 考试的改革,历史科分值由原来的高考分值 150 分下降为目前高考分值的100 分。一套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率相应下降。在分值决定学科地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历史的学科地位开始下降,历史课时也相应减少。历史试题的难度,特别是在第一卷的选择题部分和第二卷的学科内综合试题中,历史试题的难度也开始下降,有时题目考查的能力要求仅仅是停留在“再认、再现”这一基本的能力目标上。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科的态度、方法和效果。第二、知识结构历史考试把考试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认识水平的提高,都依赖于完整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特别是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知识的要点化和历史的再造想像力是制约着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丰富和扩展知识,或者大脑中的知识零碎杂乱,没有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目前正在进行的知识学习不匹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继续深入和成绩的提高。历史复习越是到后期,就会越需要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第三、学习方法历史是记录过去发生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事件,历史科是依据一定的历史观选择史料按照一定的史学编辑方法联缀而成的学科知识。在历史考试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基本理论,一本历史考试大纲,成了学生参加考试的唯一要求。历史考点多,再认再现,记忆量大;历史专题线索众多,古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