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 教师版【学习目的】1.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其中的名句;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知人论世】 白居易(公元 772-846 年),字乐天,原籍太原。晚年号香山居士。他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五六岁:开始学诗,八九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格律诗了。11 岁:离家躲避战乱于越中,之后南北奔走,颠沛流离,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于“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迈上了创作上的现实主义道路。17-18 岁:涉足长安,以诗文谒见当时有名的名士顾况:“《古今诗话》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29 岁:中进士级第。32 岁:以拔萃登科。35 岁:以四等入选由皇帝主持的特科考试,升为翰林大学士。所以诗人自豪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38 岁:因每每上书直谏,统治者怀忌在心,宪宗暗喻崔群“使求自便”,诗人不得已请求外调,做了三年京兆尹户曹参军。41 岁再度入朝,做了闲散的左赞善大夫。43 岁:元和十年六月,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时被平炉节度使李师道派去的刺客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白居易时为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出于义愤率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言诗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说他在母亲赏花坠井死后做赏花诗和新井诗,有伤明教。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正如诗人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46 岁:被除为忠州刺史(四川忠县),为力排“天教抛掷在深山”的郁闷心情,他在那里种花养性。50 岁:转杭州刺史,他大力兴修水利,筑堤保护钱塘潮,泄引湖水,灌溉良田,造福于人民百姓,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人民成这条堤为“白堤”。但他心中总排除不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他说:“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汝闻饥冻声”。53 岁:升为刑部尚书,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名义住洛阳,专心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自编《白氏长庆集》(71 卷)。75 岁:病逝于洛阳,葬于洛阳龙门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因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或白太傅,白文公。[志在兼济](前期) 为民请命,兼善天下。“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