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一、教材分析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释人民群众的含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我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二)能力目标 培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培养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的精神,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三、教学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四、学情分析本框理论难度不大,学生较易理解和把握,重要是是应用和投身实践。1.培养情感。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就能够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投身实践。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服务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3.参观学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学生可以组织参观活动,深入了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情感。五、教学方法1.事例探讨式教学。2.自学引导、学案导学。3.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六、课前准备1、相关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学生回忆回答)在从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中,谁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