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医院见习反思今日不去科室,休息,给自己的心灵放一次假。昨天再一次被杨松老师批判,心情很沉重。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科室的人比较多,已经没有看报告的位置了,随便找了台电脑看文件,在扫瞄的过程中发觉一张多发性硬化的CT图片,自己不是太清晰便去问杨老师。被我叫到电脑前的杨老师看过图片后,试图调窗宽窗位及上下翻层面,我告知他这是一张单独的图片而不是序列。于是又被训练了一顿,CT片子要连续的观看,确定哪有特别哪没有然后进行分析,你又拿张残缺的片子叫我猜,老师如是说(不得不说这是教学思维对我的毒害,换句话说我的思维太呆板了)。见习这么久了,关于见习究竟该干什么的问题,始终都在探究中。第2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总是太急于求成。杨松老师说:不要太急于求成,我总感觉你想一口吃成胖子,你现在在做我做的事情,影像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在什么阶段就做什么事情,不要俞越,不然花了工夫也没什么效果。“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多见习了半个月,就比别人强多少”或许我就是这么想的,好像总有一种优越感,老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一些。太过于轻率,有时候自信得过头了,给别人造成的却是损害,即便我不是有意的。追踪事情的源头,我想有以下几点:第3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一,自信的性格虽说我知道:虚心使人进步,傲慢使人落后。但许多时候,不自觉的就傲慢了,或许自己还不知道,然而别人却能明显感受。第二,我想要的太多有时候苦恼不是源于你知道的太少,而是你想要的太多。第三,对影像的熟悉不够狡猾说,对影像这门学科没有什么熟悉,即便在医院待了一段时间,对于影像的认知依旧是懵懂的。我想这是一个很失败的地方吧,往往第4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许多时候对事物缺乏熟悉,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老师说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学问的积累分许多层次,只能是一层一层的往上爬,没有阶段可以逾越,一口吃成胖子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假如力量没有达到那个层面,即便勤奋也不见得有什么效果。有些东西不需要讨论得太细太难太深,那不是你现在该做的事情,经过长期的积累有肯定阅历后,渐渐确定自己的一个讨论方向,在那个领域里再去深化探讨,什么都精通的那是全才,那究竟是很难的,也很少有人是。“你这种学习方法不对,我不想给你讲这么难的问题,我倒盼望你问些很基础的你不知道的东西”杨老师给我的见习提出了一下三点建议:第5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一步:看正常的X线报告,熟识各种解剖结构,在正常的报告中找特别,训练自己的视力。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也是基础,我看了三年才有所熟识,你不要希望在短时间内就有所成就,这是不现实的。第二步:任凭调张报告,找病变在哪,区分正常与特别,而不需要你去下诊断。自己对病变进行描述,再与所写报告比较,看自己哪些地方还没看到或是哪些地方自己看到了而报告上没有,不要依靠报告,很多报告都是不严谨的,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索,敢于批判。第三步:才是看典型的病例,对比教材比对哪些征象可以在片子上找到,加深对疾病的熟悉。杨老师说现在的实习生一上来就看CT是很不严谨的,真正X线第6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片才是基础,X线看好了CT确定没问题,CT更为直观。其实影像就是解剖和病理,把这两者搞懂了,阅片也就那么回事。真正实习和讲课是不一样的,讲课是向你灌输学问,把全部的东西都告知你,让你对一种疾病有个初步的熟悉;而实习是自己发觉问题,结合自己的阅历进行分析,诊断不是那么好下的。关于交班,老师说:那些老师交班的片子不需要你去讨论,都太难了。实习生交班的片子可以听听别人的问题是什么,自己能不能解答,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去听会更好些。老师还说:他们有人喜爱在交班的时候问该下什么诊断,我觉得这样问不好,我更倾向与问基础的简洁的问题。这一想法与陈伦刚老师的看法一脉相承啊,影像只能供应征象供应线索,最终的确诊还是得靠病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杨松老师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