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话与普通话对决【山东三大官话区声母的尖团现象】 摘要:本文讨论了山东三大官话区声母尖团的语音现象。在山东的中原官话区和冀鲁官话区,大部分方言点都完成了“尖团合流”,而胶辽官话区普遍存在尖团对立的情况,并且对立的类型十分丰富,表现为该区大部分方言点的精组和见系声母没有产生腭化音变。 关键词:尖音团音尖团合流腭化 一、汉语方言的尖团音讨论概况 (一)对“尖音”和“团音”的认识 对于“尖团音”学界一直有不同的定义与解释。“尖音”和“团音”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圆音正考》里面。“尖”和“团”的命名是根据《圆音正考》里用满文尖头字和圆头字分别来对译精组细音字和见组细音字而来。很多人通常误以为尖音和团音的区别就是[ts]、[tsh]、[s]和[t?揶]、[t?揶h]、[?揶]的区别,其实不然。在这里,有必要厘清“尖团音”的概念。综合各家观点,我们采纳如下解释:“汉语方言中,凡是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的字,现代的韵母是i[i]、ü[y]或以 i[i]、ü[y]起头的字,叫做尖音字;凡是古代“见溪群晓匣”五母的字,现代韵母是 i[i]、ü[y]或以i[i]、ü[y]起头的字,叫做团音字。不论这两组字的声母具体读什么,只要他们能成系统地区分开来,我们就说这个方言分尖团,如:将≠姜、节≠结、秋≠丘、趣≠去、齐≠旗、小≠晓、修≠休;不论这两组字的声母具体读什么,只要它们合为一类,我们就说这个方言是不分尖团音的,如:将=姜、节=结、秋=丘、趣=去、齐=旗、小=晓、修=休。”[1] (二)汉语尖团音的相关讨论 1.区分尖团音的地区分布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讨论所 1955 年的通信调查,汉语分尖团的地区集中在河北南部、山东东部、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河南西南部、陕西中部、广西东北部。[2]整体看来,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尖团音的对立更常见。 2.“尖团合流”的时间考察 从官话的语音系统来讲,代表清初(17 世纪)官话音系的《五方元音》和《音韵阐微》中精组和见组均未发生腭化,精见组泾渭分明。代表清代后期(19 世纪中后期)官话音系的《正音通俗表》,见组已经分出腭化音,但精组保持古读舌尖前音。而反映 18 世纪中后期北京音系的《李氏音鉴》中北京音精见组均已腭化,且两组腭化音已经合流。这点在《圆音正考》中也有提及。由于官话音记录的是读书音,比较保守,因此比北京音晚了一步。总体看来,18 世纪中后期北方话口语系统中“尖团合流”基本完成。自然,每个方言区“尖团合流”的时间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