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沪教版《当炉女》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诗人臧克家的《当炉女》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近体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沪教版《当炉女》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当炉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扣住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精妙的动词,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以及画面特征。 2、反复吟读、品味,理解“当炉女”身上闪耀的“平民之光”,体会作者情感。 说明: 《当炉女》是臧克家 1932 年的作品,臧克家的诗非常讲究格律和表现手法,选用了“风箱”这一物象,主要歌颂了一位失去丈夫后自强自立的劳动妇女,她身上具有平凡而伟大的性格。臧克家的诗歌内容真实,风格博大雄健,音节自然流畅,布局紧凑,结尾尤其矫健有力。很多评论家都认为他非常善于使用动词来把画面写活。臧克家那个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都描写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闻一多评价他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诗歌中,诗人勇敢地直面苦难中的平民大众:一方面,他深切地同情和关注苦难生活对于他们的压迫,另一方面,他又被他们承受生活重负时候表现出来的坚韧和坚韧所感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对关键词和意象的分析,了解“当炉女”前后期生活状态的变化。 2、难点:体会诗人在“当炉女”身上寄予的情感。 说明: 诗歌还是要借助词语构造成的画面来理解的,所以分析“当炉女”丈夫去世前和去世后的生活状态,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必由之路。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关注臧克家独特的炼字功底,感受苦难年代的风云沧桑。本诗短小精悍,十二行文字中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现代诗歌鉴赏基础,可通过自我阅读,对诗中的物象和人物形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感觉到“当炉女”前后生活的对比。然而诗歌创作的年代和当代中学生距离甚远,体悟的感情可能不够深刻。所以希望借助反复吟读和体悟的过程,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个体联系性的认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臧克家是现代著名的诗人。他很善于通过对比凸显人物。初中时候我们学过他一首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诗歌《有的人》。他的诗歌篇幅短小,内蕴却深刻广博。2、《当炉女》是臧克家 1932 年的作品,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是怎么样一个社会呢?诗人想要借助这首诗歌向大家展现怎样的人生境界呢?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回答这个问题。(老师适当补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