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冬季防护措施 1、温度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混凝土捣拌浇灌后之所以能逐渐凝聚和有高的温度,是由本身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与混凝土组合材料和配合比有关外,主要是随着温度的高低而变化。当温度升高时,水化作用加快,强度增长也快;而当温度降至 0 时,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游离水有一部分开始结冰,逐渐由液相变为固相,这时水泥水化作用基本停止,强度也不再上升。温度继续下降,当混凝土中的水全部结成冰,由液相变为固相时,体积膨胀约 10%,同时产生侧压力。这个应力值一般大于混凝土浇筑后内部形成的初期强度值,致使混凝土受到程度不同的早期破坏而降低强度。此外当水结成冰后会在骨料和钢筋表面产生颗粒较大的冰凌,这种冰凌会减弱水泥浆与骨料同钢筋的粘结力,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当气温回升冰融化后又会在混凝土内部留下众多的空隙和孔洞,降低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2、临界强度与预防早期冻害之间的关系混凝土冻结前,要使其在正常温度下有一段预养期,以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使混凝土获得不遭受冻害的最低强度,一般称为临界强度,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对于临界强度,各国规定取值不等,我国规定为不低于设计强度的 30%。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水的形态变化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关键因素。分析国内外关于水在混凝土中的形态的一些资料可以看出,新浇灌的混凝土立即冻结时,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水变成冰,液相不足四分之一,水化反应极其微弱了;当混凝土经过 24h 的标准养护后再冻结,只有三分之二的水变成冰;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的一半以上时,即使温度降至-10 以下,而含水量也维持在三分之二以下,还有三分之一的水未转变为固相,水化作用也能继续进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混凝土在浇灌后有一段养护期,对加速水化作用极为重要,因而应预防早期冻害。当混凝土在受冻前只有 1h 的养护期,强度损失会超过一半;在受冻前得到 6h 的养护期,强度损失不超过五分之一。混凝土冬季施工实行方法及措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法律规范(JTGF30-于)中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当摊铺现场连续 5 昼夜平均气温高于 5,夜间最低气温在-35 之间,混凝土路面和桥面的施工应按下述低温季节施工规定的措施进行: 1、拌合物中应优选和掺加早强剂或促凝剂。 2、应选用水化总热量大的 R 型水泥或单位水泥用量较多的 32.5 级水泥,不宜掺粉煤灰。 3、搅拌机出料温度不得低于 10,摊铺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