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堤二百二险段管涌群抢险 一、基本情况 长江干堤二百二险段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风波港下游 4km,桩号 35+150~35+470,是险中之险。这一带在明代是屯军的牿牛洲滩,清同治年间修建江堤。1931 年,在 35+750 处溃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堤身矮小。1954 年,因内湖渍水与外江水位齐平,未曾抗洪,经 30 余年岁修整险,堤面标高达26.9m,宽 8m,内外坡 1:3,为沙壤土结构。 1988 年和 1990 年地质勘探揭示:堤基覆盖层为沙壤土,厚 1.3~2.6m,渗透系数为 3.65×10-4cm/s;约在 15m 高程下有淤泥质壤土透镜体,整个强透水层是粉砂和粗砂,渗透系数分别为 8.4×10-3cm/s 和 1.023×10-2cm/s,基岩顶板高程为-13.6m。 1983 年 6 月 19 日~7 月 7 日,连续降雨 19 天,降雨量 400 多 mm,堤身表面土壤饱和,加之江水猛涨。7 月 3 日,二百二长江水位为 22.63m,超过警戒水位 0.13m。7 月 11~21 日,连续 10 天,长江水位一直在 24.53~24.78m 之间,整个堤背水坡 22.5m 以下,基本上都处于浸润线以下的饱和状态。7 月 11日 6 时 25 分,在 35+277 处,距堤脚 80m 处,发现孔径 0.01m,射程 2m 的浑水射流,在水港水面以下水平射出。7 时许孔径扩大为 0.3m,7 点 30 分扩大为0.8m,8 时,孔径最后扩至 1.4m,射程随之缩短,出水量约为 0.01m3/s。7 时,在 35+310 处距堤脚约 50m 稻田中,出现两个陷坑,向外翻泥水浆液,坑深 1.5m和 2.1m,坑面积分别为 1.3m2和 3.5m2。8 时至次日 5 时,附近陆续出现 6 个陷坑,面积分别为 1.13~3.14m2,坑深 1.3~2.1m 不等。 7 月 11 日,大冶县防汛指挥部组织 706 人组成的突击队赶到现场投入抢险。下午 6 时,又组织企业职工 300 人增援抢险,奋战 12h。12 日,又组织了400 多突击队员参加抢险,至下午 3 时,基本上控制了险情的进展。 对出现射流管涌处,实行抛石压浸方法,将碎石袋抛入港里填平港底,在此基础上,修筑直径为 5m 的袋土围堰,内填砂石滤料。接着对 2 号、3 号陷坑,分小区填筑反滤台井,加压平衡,导水滤砂。为了降低内外水头差,利用地形,在 35+270~470 处小港和水田内筑上、下两道草袋装土围堰,堰高 1m,升高堰内水位至 20.66m,形成一个 19260m2的围堰。 7 月 17 日,市防汛指挥部检查了二百二险区,发现大围堰内多处鼓泡翻花,特别是 9 号管涌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