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型仓库的布置要点流通型仓库以商品收发为主,例如,批发和零售仓库、中转仓库等,在这类仓库中,储存商品一般周转较快,频繁地进行出入库作业。为了适应库房内大量商品经常性的收发作业的需要,在进行规划布置时必须充分考虑提高作业效率的要求。与储备型库房相比,流通型库房的布置有不同的特点。主要区别是缩小了储存区,而增加了拣货区。在流通型仓库,拣货、备货是一项既复杂,工作量又大的作业。分拣区的作用就是为了方便商品的分拣,保证商品能够及时出库。确定拣货区面积的大小主要考虑商品品种的多少、出库作业的复杂程度大小、顾客对商品需要的时间要求。作业越复杂,作业量越大,作业区域也应该扩大,以避免作业过程中相互干扰,降低作业效率。对流通型仓库规划来说,库房布置不是以提高面积利用率为主,而是综合考虑各种需要。实际上,库房储存的商品周转越快,储存面积相对也越小。这是促使库房向空间发展,以争取储存空间的主要原因之一。流通型配送中心: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大量货物整进并按一定批量零出,采用大型分货机,进货时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分送到配送汽车上,货物在配送中心里仅做少许停滞。前面介绍的阪神配送中心,中心内只有暂存,大量储存则依靠一个大型补给仓库。储位管理目录什么是储位管理储位管理的对象[1]储位管理的范围[1]储位管理的原则[1]储位管理的要素[1]储位管理的方法与步骤[1]编辑本段什么是储位管理现代仓储管理与传统的仓储管理相比,更加注重仓储的时效性,是一种动态的管理,重视商品在拣货出库时的数量位置变化,从而配合其他仓储作业。储位管理就是利用储位来使商品处于“被保管状态”并且能够明确显示所储存的位置,同时当商品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能够准确记录,使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商品的数量、位置,以及去向。编辑本段储位管理的对象[1]储位管理的对象,分为保管商品和非保管商品两部分。1、保管商品保管商品是指在仓库的储存区域中的保管商品,由于它对作业、储放搬运、拣货等方面有特殊要求,使得其在保管时会有很多种的保管形态出现,例如托盘、箱、散货或其它方式,这些虽然在保管单位上有很大差异,但都必须用储位管理的方式加以管理。2、非保管商品1)包装材料。包装材料就是一些标签、包装纸等包装材料。由于现在商业企业促销、特卖及赠品等活动的增加,使得仓库的贴标、重新包装、组合包装等流通加工比例增加,对于包装材料的需求就愈大,就必须对这些材料加以管理,如果管理不善,欠缺情况发生,影响到整个作业的进行。2)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就是一些托盘、箱、容器等搬运器具。目前由于流通器具的标准化,使得仓库对这些辅助材料的需求愈来愈大,依赖也愈来愈重。为了不影响商品的搬运,就必须对这些辅助材料进行管理,制订了专门的管理办法。3)回收材料。回收材料就是经补货或拣货作业拆箱后剩下的空纸箱。虽然这些空纸箱都可回收利用,但是这些纸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若不保管起来,很容易造成混乱,而影响其它作业,就必须划分一些特定储位来对这些回收材料进行管理。编辑本段储位管理的范围[1]在仓库的所有作业中,所用到的保管区域均是储位管理的范围,根据作业方式不同分为:预备储区、保管储区、动管储区。现分别介绍如下:1、预备储区预备储区是商品进出仓库时的暂存区,预备进入下一保管区域,虽然商品在此区域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也不能在管理上疏忽大意,给下一作业程序带来麻烦。在预备储区,不但要对商品进行必要的保管,还要将商品打上标识、分类,再根据要求归类,摆放整齐。为了在下一作业程序中节省时间,标识与看板的颜色要一致。对于进货暂存区,在商品进入暂存区前先分类,暂存区域也先行标示区分,并且配合看板上的记录,商品依据分类或入库上架顺序,分配到预先规划好的暂存区储存。对于出货暂存区,所要配送的商品,每一车或每一区域路线的配送商品必须排放整齐并且加以分隔,摆放在事先标示好的储位上,再配合看板上的标示,并按照出货单的顺序,进行装车。2、保管储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