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0页2008年中国企业秘密死亡档案三鹿:欺上瞒下遭报应“结石门”事件的影响还在继续,而不争的事实是,“三鹿”这个有着52年历史的民族品牌将不复存在。从当年的18家饲养户组织起来的小作坊“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成长为中国奶业的龙头企业,三鹿见证了中国乳业发展的轨迹。1986年,三鹿与农民联合,开创了“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发展奶业之路,继而推行“四统一分一集中”(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集中挤奶)的奶牛基地管理模式,有效地带动了河北奶业的大发展,从此驶入快车道。鼎盛时期,三鹿产品有9大系列171个品种,配方奶粉达40多种,液态奶50多种,其中有50个品种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三鹿集团实现销售额100.16亿元,三鹿奶粉销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液态奶产量全国排名第四。即便是在2004年受到阜阳“大头娃娃”奶粉事件的重创,三鹿的主要经济指标仍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实现销售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13.51%。在《福布斯》杂志2008年8月份的中国100顶尖企业榜上,三鹿排名第76位,在乳制品行业仅次于排名第31位的蒙牛。第2页共50页第1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0页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声誉和辉煌,如今,这一切都灰飞烟灭了。三鹿事件暴露出来的恶性竞争最终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潜入产业链上游,导致源头病变,而源头的病变最终又通过产品链传至终端,导致消费者病死。奶农的坏心正是源于养奶牛的坏账。由于牛奶价格竞争残酷,牛奶企业的很多利润都被利乐包提供商、渠道商和广告商拿走,自身所剩无几,关键是在利乐和广告商(CCTV等)、渠道商(沃尔玛、家乐福等)面前,不管是蒙牛、伊利,还是三鹿,都不具备谈判优势。要增加利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扩大生产规模和压缩成本,而这两点都会直接传导到位于上游的奶农身上。伊利与蒙牛的奶王之争,完全打乱了整个牛奶行业的扩张节奏,全行业为避免被淘汰的命运,竞相提速。三鹿正是在这种氛围下,相继兼并了本省和山东、陕西、河南、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性企业,使其成为自己的生产基地。但扩大生产规模的难题不在于生产线,而是奶源。要扩大奶源,只能鼓励奶农多贷款买牛养牛,但牛奶厂商并不提供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支持,饲料涨跌的价格风险、奶牛病死的养殖风险、利率浮动的贷款风险全部由奶农自担。奶农根本不具备成本管理能力,那就只剩下一个办法:提高出奶率,提高原料奶品质,卖个好价格。三鹿等牛奶厂商本可以提高原料奶价格,但恰恰相反,受制于第3页共50页第2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50页终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和对于包装商、渠道商、广告商的谈判权,他们也只能想办法压缩成本,在内部成本压缩空间消耗完毕之后,自然会向处于弱势的奶农下手,想办法压制原料奶收购价格,挑剔原料奶品质。在2007年之前,牛奶厂与奶农还能保持一种低利润的微妙平衡。但2007年下半年以来,饲料价格的上扬与利率的上调轻易撼动了这一局面。2008年年中,饲料价格已从2007年每袋90元上涨至140~150元。饲养成本的急剧上升,使奶农完全变得赔钱赚吆喝,在原料奶中兑水、乳清粉等成为普通现象。三鹿全然没有意识到牛奶收购价格过低的潜在隐患,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原料奶掺假现象视作公开的秘密。在高速扩张中,三鹿没有大肆投入进行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而是采取价格战,企图迅速抢占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中低端消费市场,这使得其必须进一步压低前端的原料收购成本,不断压榨奶农和奶贩的利润。三鹿在当地的鲜奶收购价一般比蒙牛、伊利低3%~5%,而要想让奶农低价卖奶,放宽奶源质量检测要求就有了心照不宣的可能。更致命的是,三鹿在自身奶源远远不够的情况下,通过奶站和奶贩子向散落在各个乡镇、山村的奶农进行收购。而要实现对数百个奶站的实时监控成本巨大,三鹿只能退而求其次,简单化检测方式和第4页共50页第3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