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广新局XX年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今年以来,全面贯彻我县“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社会参与、引领风尚”的原则,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核心,以实施“125”工程为关键,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抓普及、创特色,全力推进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各项文化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获“**市首届全民阅读示范单位”、“**第十七届民间秧歌会金龙奖”等荣誉称号。汇报如下:一、强基固本,转调提升,实施五项工程一是文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创新活动形式,优化服务质量,全力做好县图书馆创建国家一级馆工作,累计投入80余万元购置图书设备及馆舍优化提升,完成国家复核验收工作。县博物馆筹资600余万元完XX县区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后,对照国家标准优化完善,积极筹备争创国家三级博物馆。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打造业务精的专业队伍,配齐配强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全县在编专业文化人才378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152人;培养能力强的基层队伍,文化站均选配2-5名工作人员,文化大院均配有1名以上专(兼)职管理员,正常开展活动的各类基层文化团体140余个、5000余人;壮大服务优的业余队伍,各类文化行业协会、艺术团体共计6000余人。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定期对县级以上123处文物保护点进行常态化巡查检查;分步实施“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工程建设,齐长城(**段)保护工程被列为县“125”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完成《XX省志·文物志》**编的编写。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双百”工程,新挖掘87处县级文物点、10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县政府发文公布,扩大县级文化遗产底数。四是文化扶贫点亮工程。按照社区文化活动室不低于200平、文化广场不低于800平,村居文化活动室不低于80平、文第1页共5页化广场不低于500平的要求,与村居(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达到有设施、有人员、有管护、有活动的“四有”标准,今年在全县92个贫困村中完成了文化广场所建设全覆盖,村居文化活动室建设全部完成。五是广场舞辅导培训工程。列支文化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选100余名文艺辅导志愿者、在全县1040个行政村、开展1万余场广场舞培训活动,延伸了服务触角,扩大了覆盖范围,截至目前,已开展2期县级集中培训,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各乡镇(街道)共开展广场舞辅导培训活动6500余次(年底预计达9000余次),覆盖所有行政村。二、城乡一体,惠及大众,落实五个全覆盖一是文化广场全覆盖。将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建设工作纳入20XX年度全县群众文化工作考核,目前,全县18个乡镇(街道)已建成文化广场1081个,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文化广场全覆盖。二是农村广播喇叭“村村响”全覆盖。根据工作分工,我局负责广播喇叭“村村响”工作的制度建设及督导、调度工作,以移动、广电、联通三种传输模式作为传输媒介,累计投资274万元,安装广播喇叭3983个,确保全县1040个行政村实现广播喇叭天天响、长期响、优质响。三是文化活动全覆盖。开展“五个一百”活动。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举办文化活动各100场次以上;举办节庆演出、主题汇演、非遗展演、文艺比赛、诗词美文等活动不少于100场次;指导业余文化团体开展文化活动2000场次以上。四是电影放映全覆盖。贯彻落实国家“2131”工程,筹资30余万元维护、更新设备,组织35支农村电影放映队、70名农村电影放映员,在全县巡回放映共计19658场,观众达600万人次(年底预计2万余场次)。同时兼顾送电影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福利机构等主题放映活动。五是基层培训全覆盖。分类推进公共文化培训工作,逐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以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尼山书院等阵地为依托,开展国学、文物、文艺、表演等方面培训200余第2页共5页场次、惠及1200余人,实现了乡镇培训全覆盖。三、内树外创,凸现特色,打造五大品牌一是千场公益演出送基层。按照“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推陈出新、常演常新”的要求,以县文化馆为主体,业余力量为补充,上下互动、左右互通、内外互补、强弱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