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环境教育学是以环境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2.环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研究2).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3).环境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研究4).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研究5)环境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研究6).环境教育评价研究3.环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有:理论演绎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方法、实验的方法4.学校环境教育的三个取向:(1)环境教育的绿色取向,其理念是:环境教育最初是通过引导学生接近自然,重新认识自然,培养对大自然和周围环境的认同和热爱的情感;(2)环境教育的蓝色取向,其理念是:环境教育是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3)环境教育的红色取向,其理念是:环境教育绝不只是在课堂教学当中学习环境知识,因为单纯的认知很难转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章环境教育的概念与发展史1.环境教育是一个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新领域。它以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途径与方法,实现受教育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一系列转变,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环境综合素养的新人类。2.6·5环境日及其意义:1972.6.5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建议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接受通过这项建议。世界环境日的意义:提醒全世界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3.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环境教育的正式提出、环境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环境教育的重新定向与新阶段4.环境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国际会议: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113个国家及组织参加了会议,会议正式通过《人类环境会议宣言》。1975年10月联合国国教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6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结果产生了《贝尔格莱德宪章》文件。1977年10月14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在前苏联德第比利斯市卢召开了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66个国家政府代表和30个国际组织和30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1992年6月3日-14日,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代表团和7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102位国家元首或首脑参加了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3个文件。会议期间并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文件进行开放签字,有153个国家签字。5.环境教育的任务环境教育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对象,肩负不同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以公众为教育对象的社会环境教育任务.(2)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教育对象的普及性的环境教育任务.(3)以培养环境保护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环境教育任务。(4)以提高职工环境素质为目的的成人环境教育任务。6.环境教育目标包括的5个层次:1)情感目标(emotion)情感目标是任何教育过程的基础目标。2)知识目标(knowledge)环境教育要使人们获得有关生态学、环境学、环境管理学等基础知识。3)意识目标(awareness)环境教育要使人们产生对待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意识、敏感和关心。4)态度目标(attitude)环境教育要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法纪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代内与代际公平的观念。5)行为目标(practice)环境教育最后要落实在人们的环境友好行为上,促进人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技能并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7.环境教育的原则:内容综合性原则、思维批判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方法实践性原则、遵循生态性原则、坚持多样性原则、注意层次性原则8.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⒈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⒉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⒊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⒌国际环境教育理念:⑴鉴于人类环境的自然基础有生物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