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环境保护》VI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概述一.课前探究1.简述“环境”的定义及其内涵。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依据是什么?分别列举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案例。环境:周围事物的境况,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内涵:(不要记,理解即可)①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②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③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④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划分依据:属性(“属性”是一事物与他事物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系指物质本身所有的,不变的性质)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社会环境----生产、交通、城市环境(城市、乡村、交通、公园、良田、牧场、工矿区、疗养区、风景游览区等)2.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各有哪些?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整体,这说明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自然环境因素-----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整体性3.写出“环境质量”的定义及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环境质量---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投资环境+生活质量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主要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1.2环境问题概述一.课前探究4.环境问题按照产生原因分为哪些类型?次生环境问题分为哪两大类?环境问题按其成因分三类原生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洪涝、干旱、热带风暴、台风、龙卷风、飓风、雷暴、干热风、崩塌、滑坡、泥石流和病虫草鼠害等。地方性疾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作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社会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或比例失调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如地价高、住房拥挤、供水不足(水资源短缺)、通讯不畅、能源紧缺、交通堵塞、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破坏等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原因):①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②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原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高一)自然资源衰减问题:森林、草原、矿产减少破坏5.列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具体类型。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核污染、海洋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赤潮、酸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态破坏:植被破坏(森林砍伐、森林毁灭,草原退化、草地减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湖泊减少、湿地减少污染等6.简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人为原因:①工业生产(①过度索取资源--部分资源枯竭②排放“三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②人口急剧增长、③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④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等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7.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①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②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18%/陆地、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③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7.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①自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0.8℃②除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减少外(0.3%/10年),北半球中高纬度降水量(0.5-1%/10年)比热带地区增加更多(0.3%/10年)对环境的影响:①雪盖(20世纪以来10%)、冰川面积减少(除南北极外的高山冰川20世纪以来明显退缩)②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20世纪以来0.1-0.2米、中国100年来0.14米)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④1/3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会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对人类的影响:①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开发利用难度②加强了自然灾害(北半球中高纬度暴雨增加,亚洲、非洲干旱增加)③影响农业生产领域④通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旱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危害人体健康。7.简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主要危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