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事角度思考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问题研究近几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距离县委、县政府,距离全县父老乡亲的要求还差很远,而且社会上有些人对教师队伍建设颇有微词。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甘于奉献的师资队伍,使永兴县的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跨越,教育局从人事角度采取了随机问卷和深入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其结果报告如下。一、我县教师队伍现状。1.教师数量全县共有教职6776人,在编教师5040人(其中在职在岗教师4318人),离退休教职工1766人。非在岗教师共有722人,其中提前离岗教师371人,停薪留职教师207人,病休教师53人,进修教师1人,考研教师58人,其它类教师32人)。2.年龄结构全县中小学(含县职中)50岁以上的教师有708人,其中高级中学40人,初级中学164人,小学504人。平均年龄为39.42岁,其中高级中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7.28岁,初级中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7.87岁,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1.61岁。根据各类数据显示我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年龄趋向老龄化,尤其是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3.学科结构全县中小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163人,其中高级中学专任教师567人,初级中学专任教师1651人,小学专任教师1945人。其中各级学校数学老师大致持平,语文老师严重超编,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业老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提高。我县现任中小学教师,大致有三块。老牌师范毕业生(上世纪2000以前毕业)、民师转正的和近年师范毕业生。第一类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师德建设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但留在原有乡村工作岗位作贡献的已不多。有能力和有关系的,或考上了公务员,或考研出去了,或到县城及其它大中城市就业。第二类,他们人数多,年龄普遍偏大,根据历史不同时期政策都转了正。其中大多数人教学经验、敬业精神都没问题,但教学理念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手段也落后,一部分人钻了政策空子,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教师资格、评了较高的职称,却没能力站在教学第一线。这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第三类他们多为高考扩招后中考或高考上的师范院校,因而自身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难免有先天不足的现象。(二)师资的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1、学科结构:配套不齐,短缺严重小学学科结构性缺编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技活动等学科的教师,初高中学科结构性缺编主要是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而语文老师到处超编。2、学段结构:层层“拔高”,整体下滑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过剩,中学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我县七八年前一段时间面临小学教师相对过剩、中学教师短缺的双重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将小学高水平教师拔高为初中教师,将高水平的初中教师拔高为高中教师,或将有些短缺学科的大专毕业生拔高为高中教师等现象,这样既造成了初中和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对小学教育更是釜底抽薪。虽然许多教师经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3、地域结构:县城富余,乡镇不足我县教师地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从教师数量上来看,交通方便的学校教师趋于饱和,边远乡镇学校教师明显不足。第二,从素质要求上来看,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不尽相同。县城学校希望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而乡镇学校则要求教师素质更为全面和综合,主要许多学校是一人一班,需要全能老师。第三,从教师流向上来看,从乡镇流向县城的多,回流的极少。(三)我县教师队伍不稳定。1、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我县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指教师有教育系统向非教育系统流动;一线教师向学校、教育局教育行政人员流动;边远山区向条件较好的乡镇、乡镇向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流动;小学向初中,初中向高中流动。尤其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现象愈演愈烈,跑关系,搞调动,找应聘,离职学习考研,弃教经商,给本来就薄弱的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