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多年来,我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市委、市政府历年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每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每年都要利用一冬一夏农闲时节,大力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开始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烧上清洁气,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明显的变化。1、水利设施有新改善。全市现有水利设施13055处,总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两处,小(一)型水库14处,小(二)型水库96处,万方以上水库225处,塘堰6671口、全市主干渠53条,89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小水电站28座,总装机5250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度,各类人畜饮水工程7502处,累计解决14.2万人和8.3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2、农村道路有较快进展。通村公路总里程1388公里,已水泥硬化1180公里,全部纳入养护管理,惠及20余万人。3、农村通电水平有大的提高。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市农户通电率达到95%,城乡实现同网同价,一大批无电村、无电户,迎来了电的光明。4、农村沼气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沼气建设一举多得,清洁了环境,节约了能源,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户用沼气拥有量达1.5万户,占农户的15.5%。5、农村电视通讯迅速发展。广播覆盖率达92.57%,电视覆盖率达95.03%,有线电视通村率达66.5%,电话通村率达100%。6、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已达157家,农副产品市场38个,农村商品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第1页共7页7、农村生态环境有明显变化。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汉江左岸防护堤、人工造林、生态公益林工程等建设得到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和库区湿地保护成效显著,退耕还林38.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3%。7、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万余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9.4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42%。二、当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从20*年取消农村税费后,全市上下积极探索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采取项目扶持为主、农民投工投劳为辅的投入运行机制,实行项目资金捆绑投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地积极动员,组织农民按“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开展村组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以小型大规模形式组织开展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农村发展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1、水。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根本没有水利设施,渠系不配套,很多地方仍然是望天收,农田灌溉条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差,有些地方还存在人畜饮水困难。现有70%的水库渠系不配套,有库无渠、土渠渗漏、年久失修、淤积严重等;灌溉设施少,工程不配套,完好程度低,水利用效率低。这些工程大部分于上世纪50-70年代修建,当时建设主要是靠国家扶持,资金渠道有水利、扶贫、计划、移民、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群众只投工投劳,也有少部分的微型水利工程是群众自筹资金修建的,谁投资谁负责工程质量,小型水利建后一般交由所在村管理。由于管理不善,许多工程已报废,现存的工程也是带病运行。2、电。少数边远村还不通,也存在不配套和档次低的问题,农村电网网架结构薄弱,配电容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用电需求。3、路。通乡、通村路档次低,破损严重,管理水平低,路第2页共7页面窄,循环路少,农村运输错车困难,通组路刚起步,仍然有部分偏僻的村落没有通路。4、市场。农村市场布局不合理、建设不配套。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沿线的乡镇布点比较密集,相对偏远、各方面条件比较落后的村组建设农家店比较困难,目前全市还有一部分行政村没有落实农家店建设。5、生态环境。我市生态建设经历了大炼钢铁、修建丹江水库和兴建襄渝铁路以及八十年代管理不严等多次大面积重创之后,又经过连续多年的封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