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XX县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XX县区农林局二○○六年九月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依据《XX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XX县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一、基本概况与发展形势(一)“十五”农业基本概况“十五”期间,我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外向化和生态化战略,形成了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和林果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东部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南部特种水产养殖区、西北部及虞山苗木林果区、中西部优质水稻种植区的农业区域布局。目前,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近38万亩,蔬菜面积1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7.3万亩,年出栏生猪25万头,果茶及草皮种植面积近1.5万亩。2005年末,全市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89个、绿色食品83个、有机食品12个,江苏名牌4个、苏州名牌24个,农业龙头企业41家,年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全市农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二)“十一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农业生产要素加速非农化。各类社会生产要素加快向优势行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积聚,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二是农业功能更富多元化。农业不仅在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作用,而且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日凸现,被赋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功能;三是农业竞争日趋国际化。随着我国开放度的扩大,农业被置于国际、国内二个市场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市场竞争第1页共9页越来越激烈。二、指导思想、总体原则和发展定位(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为宗旨,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大力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大力保护培育和开发利用名特优种质资源,不断拓展农业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使农业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成为城市功能开发和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多功能的服务。(二)总体原则。坚持“一面向、二提供、三提升、四保障”的原则。“一面向”,就是立足常熟,面向大上海、长三角。在主动接受上海农业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辐射的同时,更加注重常熟农业与上海和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市场无缝对接。“二提供”,就是为人民生活服务,提供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和优美的生态人文环境;为农业发展服务,向本市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提供良种、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三提升”,就是提升农业功能,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提升发展目标,追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提升产业关联度,将农业延伸并融入二、三产业之中。“四保障”,就是努力保障粮食供应安全,保障城乡居民鲜活农产品的基本消费需求,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三)发展定位。发展以“高效、生态、安全、外向”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精品农业。把“高效”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种质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建设水平,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把“生态”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功能。对农业资源实施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在建设一流生态环境的同时,确保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把“外向”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开放型农业,第2页共9页为农业发展引入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和全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实施“三个一”工程的要求,我市“十一五”农业发展总目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