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开发座谈会交流材料XX县区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1971年建县,国土面积1288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7乡257个行政村,总人口34.2万,其中农村人口21万;贫困人口4.98万,占农村人口的17.6%。柳林是全国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境内储煤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其中4X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柳林是华北通往大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307国道、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和山西中南部大通道铁路途经柳林;柳林是全省极具影响力的经济林产业基地,共规划建设了核桃林30万亩,28万亩红枣林正常年景产量可达3000万公斤,独特的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XX县区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争创“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奋斗目标,着力构建人民满意的富裕家园、绿色家园、幸福家园,县域经济迈上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XX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0.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6.36亿元,一般性预算收入完成25.35亿元,分别位列全省实质性双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6元。全县共有10项工作获得国家级表彰,69项工作获得省、市级表彰,成功跻身20XX年度最具投资潜力和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行列。今年第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41亿元;1—5月份,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30.39亿元,一般性预算收入完成11.76亿元。但是,“强县”与“富民”发展不同步的县情实际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产业扶贫与民企转型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生产关系,实现地下资源的地上利用,引导贫困人口脱贫,带领全县人民致富,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民企增效、农民增收。为此,我们按照“政府引导民企、民企结对农村、园区带动三农、集中连片开发”的思路,要求全县民营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等公益事业,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了一批基础设施过硬、科技含量较高、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的扶贫产业片区,逐步形成了产业的全覆盖,创建了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实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第1页共8页生态化“四化”一体推进模式的新典范。今年4月26日,省委袁书记来我县就产业扶贫集中连片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我县的联盛留誉综合治理模式、龙门垣循环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使我县干部群众备受鼓舞。这次省委统战部在我县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座谈会,更是对我们工作的一次鞭策与促进。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县市和各位企业家的大力帮助下,实现民企产业扶贫开发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争当全省产业扶贫集中连片开发的排头兵。一、统筹规划,合理引导民企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的前提是政府统筹规划。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理清思路、顶层设计,把产业扶贫开发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布局,运用政策、产业、市场等优势,坚持城乡统筹、双赢互利、共同富裕的原则,充分调动县内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做到了“三个带动”。1、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在县委、政府的主导下,我县民营企业牢牢把握产业扶贫开发的重要机遇,更新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采取直接投资、帮扶建设的方式,在全县建立并发展了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引导扶持农民致富。一是巩固发展了沿黄28万亩红枣林基地,通过科学管理、专业养护,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农民人均1亩红枣林。二是加速推进了东部山区30万亩核桃林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农民人均1亩核桃林。三是建设了以贾家垣、金家庄、陈家湾等乡镇的垣地、机修地、沟坝地为重点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发展小杂粮20万亩。四是以沿河、沿川水浇地为主体,建设了以孟门、石西、三交、薛村为重点区域的蔬菜基地,力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5000亩。五是以圈养肉羊、生态环保型养猪、养鸡和植桑养蚕为主体,先后发展了肉牛5万头、生猪10万头、山羊15万只、蛋鸡200万只,养蚕1万张,确立了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基础地位。2、推行“1+2”模式,带动“四化”建设。县委、县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1+2”转型发展模式,要求县内民企必须上马1个真正意义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