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刘鸿明[摘要]本文以对成本和成本问题的新的认识作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托,1笔者试图构建一个简单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从成本和成本问题的角度出发,采用预期成本和实际成本、供给成本和消费成本的划分来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进而在成本问题的立场上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一节对完全竞争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型;第二节是对该模型的成本分析;第三节是对与该模型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解释;第四节揭示了该模型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关键词]均衡价格成本分析引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是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重大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权威解释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众所周知,在这一理论中,马歇尔是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建立的分析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供求决定价格或者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但是,在这一模型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究竟应该是个人的还是市场的?究竟应该是预期的还是实际的?在均衡点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究竟应该是预期的还是实际的?总之,这一模型中预期和实际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笔者以为这是一些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模型来分析并回答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节预期与实际:两类供求曲线的划分和模型的建立1、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分析模型中,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和向右上倾斜的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即为均衡点,均衡点在纵轴上对应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在横轴上对应的数量为均衡数量。那么,这一模型中的均衡数量究竟是预期数量还是实际数量?对于这一问题斯蒂格利茨认为“在均衡价格下,消费者1*本文的研究得到西安文理学院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另,本文也曾请冯玉军、许光伟、张建君等几位先生阅读,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笔者在拙著《成本经济学引论》中提出:“由于不同经济学家的成本观念各不相同,所以提出的理论观点以及建立在这些观点基础之上的政策主张互有差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成本问题是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在经济学史上每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家都对成本问题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而经济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表现为成本问题的发展。”《成本经济学引论》8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正好得到他们在这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这种商品的数量,生产者也正好出售他们在这一价格下愿意出售的数量。”2从这一表述看,均衡点所对应的数量应该是预期数量。因为人们通常会这样认为,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数量要受预算约束的影响,供给者实际供给的数量要受到要素价格、技术水平、市场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并不是影响实际数量的唯一因素。所以,在均衡点上,只能是愿意需求的数量和愿意供给的数量相等。换一种说法,这里的问题是这样两个:在某一既定价格下,个人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为多少?个别厂商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为多少?那么,问题是否确实就是如此呢?让我们继续向下分析。2、如果均衡点表示的是个别消费者愿意需求的数量和个别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相等,那么,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图形中,对于一条需求曲线来说,该曲线是否就是个别消费者愿意需求的数量的集合呢?对于一条供给曲线来说,该曲线是否就是个别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的集合呢?我认为并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两条曲线将会在愿意的意义上完全重合。所以,对于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一条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来说,事实上是由两部分所组成的,即愿意需求量和不愿意需求量共同组成该图中的需求曲线,愿意供给量和不愿意供给量共同组成该图中的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pDSE图1Q在图1中,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价格,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被分成了两部分,用虚线、实线两种不同的线型表示,虚线部分分别表示不愿意需求的数量、不愿意供给的数量;实线部分分别表示愿意需求的数量、愿意供给的数量。3、以图1为基础,当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被分成两部分时,虚线表示的不愿意需求量和不愿意供给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这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