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模式介绍: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体验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或事件(激情阶段)——明确过程与目标(体验阶段)——成果展示与评价(导行阶段)设计思路说明: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子目,一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它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工程。在叙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重点讲述各个理论的确立时间,其中各个理论的相关内容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回答,并且展示图片、材料等加深印象和学习的趣味性,最后还可以对相关知识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方面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基本知识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课主要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从中感受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程。2.掌握清楚中共当代几次重大的党代会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能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2.利用领导人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他们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或事件(激情阶段)教师展示图片:图片反映的是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它像一盏明灯为民族复兴指明了方向,40年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像一声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几十年笼罩中华大地的阴霾被春风吹散。1979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1980年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诞生了,欧风美雨徐徐而来,中国开始和世界经济接轨。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此神州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处处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教师引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明确过程与目标(体验阶段)(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邓小平理论材料:江泽民总书记在深圳莲花山顶为邓小平塑像揭幕教师讲述:塑像的竖立,表达了对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立经济特区的倡导者的深切缅怀之情和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创美好明天的坚定信念。教师:我们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提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提示2: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示3:十二大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